心的皈依

历史2003    

 

埋头于图书馆看书,无意中抬眼,身旁一间不大的库室内存放了许多古籍,整齐的书架,一眼望去,还有些找不着边际的感觉。一排排,一本本,那么厚那么多,其中究竟都藏着些什么?!

这一刻,和着从窗缝挤进的夕阳的余晖,心弦不知不觉被轻轻地拨动着……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智”,广阔的空间,久远的时间,遨游史海,可以让人从中得到感化与熏陶,人也因此变得更加喜爱冷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

每次去做家教,但见夜幕下的红绿灯显得特别耀眼。赶在十字路口停下,看着穿梭的人来车往,我禁不住会想———这些暮归的人心中应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他们的生活中又有些什么故事呢?他们是否活得坦荡,行得洒脱……更多的是心里的迷茫。

因为喜欢读书,常常能通过阅读接触不同个性的历史人物,或为胡适的现实态度和耐心的冷静而吃惊;或为周作人的苦涩与冲淡黯然伤神,却也不得不钦佩“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说得那样入木三分。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有些怀疑他的立人之本,但又为他的文字所动……不能不承认,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所收获,亦有所困惑。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地问了家教小朋友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背后说你坏话,你会怎样呢?”原以为他会挥起小拳头,给我比划怎样把对方揍一顿,可他不慌不忙地说:“我要问问他为什么说我坏话!”他连头都没抬一下,认为理该如此。而我却呆好久,无须再追问什么,我被眼前的小孩震惊了,震惊的并非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是那纯洁的一尘不染的心灵,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那么美好,他心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纯洁。

相比之下,作为成年的我,经历了一些是是非非,体验了一些人情冷暖,憧憬、失落、憧憬……至今,许多事情也不敢放手去做,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总是因了别人考虑得太多,心中的净土也所剩无几了吧?我曾抱怨“为何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恩的人,生活却偏偏对他这样的不公”,可贵的是自己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并没有放弃过。善恶是非我铭记于心,生活中的我依旧那样默默无闻,以书为友,以文会友。

也许,我不可能像小孩子那样的心灵纯净,把一切事物想得那样美好简单。可心底该有那么一片净土,就像每次过红绿灯前可以随意地联想,一花、一叶、一枯枝、一残木都可以使我沉浸于无际的想象之中,那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像随意阅读中“结识”了许多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儒道释三家合流的梁实秋,幽默坦荡的林语堂,古拙俏皮的丰子恺……尽管不能完全领悟他们对人生的那种大彻大悟,却隐约可以觉察到他们心灵的归宿。或许哪天因了更多的了解而不再有那种如饥似渴的心情,我相信会为有这么个过程,亦能心安理得了。

《诗经》里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心存了这片净土,也就学会了在自我释怀中品味人世百态,懂得了自利利人的“我行我素”。其实,这并没什么不好,犹如陶渊明爱莲,郑板桥痴竹……芸芸众生,本来都有一个心所皈依的精神家园。至于我,这份皈依就是心中的那片净土,纯而无瑕,清而不高的净土。

2007322日 第390期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