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合并纪事

两校合并纪事(上)

李椿

1988年初,国家教委颁发《关于推动高校联合办学的意见》和《关于部分高校充实和整顿工作的意见》后,江苏省教委开始对全省高校排队调查,对办学条件尚未达到《高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标准的学校开始整顿和调整。

当时苏州师专由于土地和建筑面积均未达标,早在1986年就经省教委同意征地83.7亩,按分校的规模制定了校区规划并开始建设。到1988年已建成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两幢,9月份我校数学系搬入启用。其余基建项目急于启动,同时由于学校规模扩大的需要,学校向省教委再次提出续建和征地的申请。

时隔不久,省教委冒瑞林副主任答复:“当前国家财政实施紧缩政策,严格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三年不变。全国高校要调整为800所。省财政经费困难,学校建设要从长计议,要推进教育改革。省教委将派调研组前来调查。”

1988年秋,省教委派出时家骏(计财处处长)等四人前来我校,听取学校汇报后,我和赵振威校长陪同他们到分校工地视察,对已建大楼、道路进行验收。随后时处长提出要看看拟征地块和图书馆、运动场的设置,由于分校征地就在常熟职大旁边,时处长察看到对河职大的楼房和操场时,就对我们说:“你看一河之隔就有图书馆和运动场,你们何必再造,是否可向职大商量借用,架一顶桥就能过去,很方便。”问清情况后说:“如果两校联合起来,互惠互利提高了效益,也解决了你们的发展问题。”当下我们就很担心,省的投资可能会变卦。

过了不久,在省教委召开会议期间,冒瑞林副主任专门找我,向我再次宣传联合办学的精神,强调要改变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要和地方经济结合,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并说省里有意向把职大和你们联合办学或合并办学。冒主任要我向常熟市政府反映,要多做工作,支持省教委的改革。

回常后,我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人大常委会领导传达了冒主任的意见,介绍了教育改革的形势,汇报了两校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分析了两校联合办学的优势和条件,希望政府及早研究。

当时正值两会之后,会上政协委员对“职大挤占教育附加费,减少了普教投入”写了提案,人大代表对职大办学经费不足等提出意见,建委和文管委有加强园林建设,及早收回曾、赵两园的意见。市领导十分头疼。

常熟市领导对省教委意见很重视,在多方听取意见后,市委、市政府会议上,周福元书记表态:只要培养的人才回常熟,把职大交给省教委管理为好,和师专联合办学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利。高政市长等领导原则上同意,并提出了合并办学的条件,就是校名要有“常熟”两字命名,每年学校要为常熟培养60—80名合格人才,近期内收回曾园、赵园,等等。

1989年3月上旬省教委派葛韶华(人事处处长)、时处长等5人前来调查人事和财务情况,为商谈协议作前期准备。为了合并后学生的及时安置,时家骏处长提出常熟市政府增补学生宿舍基建经费30万元的意见。当时,常熟市政府表示为难,讲“送了一所学校,还要陪嫁30万。”“投入两千万,只买了‘常熟’两个字”。一时意见纷纷。协商也被耽搁了。随后,我专程去市政府找高市长,在办公室关了门,挂了电话,两人畅谈了近三个小时,主题是“顾全大局,长远打算”,“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支持改革成功”。终于达成共识。

1989年3月15日,省教委副主任林敏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高教工委黄治中处长专程来常熟听取两校领导意见,并和常熟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洽商,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不久,省教委把我们和其他市5所高校合并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并指出重点抓好常熟职大和苏州师专的联合。

1989年4月,职大陈长庚校长从省教委回来,传达了有关消息:省教委党组会议已经通过两校合并,5月下旬将来和常熟市商定合并方案,省政府无问题,但财政厅还未通过,要做工作,等等。

6月1日,省教委冒主任、黄处长等人和高市长、范副市长等领导见面,协商后签订了《省教委与常熟市政府关于联合创办常熟高专的协议》,协议明确了校名、领导体制、规模和专业设置、师专老校址搬迁问题、人员经费问题、毕业生分配问题、原职大学生培养问题等。该文报省政府和国家教委审批同意后生效。

1989年8月24日,国家教委同意两校合并并建常熟高专(89教计字139号文);9月27日,省政府同意建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89苏政复99号文);10月省教委221号文,明确常熟职大与苏州师专合并建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

为两校合并,省教委冒主任、黄处长、葛处长、时处长等人不辞辛劳,多次专程来常工作,在常熟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终于大功告成。在1989年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年度会议上,江苏的改革和我们两校合并受到表扬。林敏端主任在大会上说:“两校合并是走联合办学、社会办学的一种新形式,常熟高专走在全国的前列,希望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办好学校。”                 

(2007年3月15日总第389期4版)

 

 

两校合并纪事 (下)

李椿

1989年10月,省教委发出《省教委关于常熟职大与苏州师专合并建立常熟高等专科学校的通知》(苏教计211号)明确学校为省属高校,省市(常熟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同时通知为抓紧两校合并建立新校的工作,决定由冒瑞林、范国华(常熟市副市长)、李椿、赵振威、包惠南、唐全元、陈长庚、王炳良、虞纪文等十人组成合并工作领导小组,冒瑞林任组长,范国华、李椿为副组长,并要求尽快制定合并工作方案,立即开展工作。

10月上旬,合并工作领导小组在常熟召开会议,冒瑞林主持并部署工作:明确领导小组的职责、任务和要求,宣布成立了教学、组织人事和后勤三个小组,分别由赵振威校长、陈长庚校长和包惠南、王炳良、唐全元等人组成。要求两校领导要依照省政府批文和省市协议精神,统一思想,同心同德,认真工作,确保合并工作顺利进行。在进行调研基础上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并要求组织人事工作要先行,校级领导由省组织部门考察任命,两校中层干部要立即开展考察,提出任命名单。要制定机构设置及领导职数的方案立即上报,等省批复。

随后,两校领导就开展了合并的实施工作,先是进行了宣传教育活动,强调发挥整体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加快学校发展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义。对群众中议论的热点,如校名争议问题、双方待遇不同的问题、少数教师不安心的问题等,进行了解释、引导和解决。提出服从大局、一切向前看、同心同德、团结创业。党内也开展讨论,重点放在合并意义和合并后学校前景上。明确合并纪律,号召服从大局、坚守岗位、支持改革和安定团结。

在广泛调研后,三个小组分别制定了教学、组织人事、后勤的合并实施方案,做到省教委要求的目标任务的统一,规章制度的统一,校产财务的统一,精心考虑了工作中的衔接和调正,教学上机构和专业基本不变平稳过渡。校产做到账物相符、登记上册,以防止财产的流失。10月中旬,省委组织部和省高工委考察组来常考察两校领导干部,并听取了常熟市委市政府、苏州市委组织部意见。11月,省高工委干部处黄治中处长传达了上级干部人事工作的原则:服从大局,服从需要,坚持标准,相对稳定,统筹安排,人尽其才,控制职数,并明确职级基本不变,不水涨船高,不越级提拔。之后,中层干部考察工作就全面展开,考察中坚持公道正派,广泛听取原领导、群众意见以及本人意愿,妥善进行统筹安排。年底领导小组研究后,送常熟市委组织部审议,后由我们和戈炳根部长一起商定了干部任命名单,报送省高工委干部处,等候审批。

1990年1月8日,常熟市政府发文宣布:常熟职大和苏州师专合并办学,常熟电大从职业大学中划出,部分干部教师调回常熟电大和市机关。

2月12日,中共江苏省教育工委发出《关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领导干部任职和校党委组成的通知》,按省委决定,李椿任党委书记,赵振威任校长,省教委党委决定包惠南任副书记,陈长庚、王炳良任副校长,唐全元任纪委书记,党委成员由以上人员组成。

2月25日,省教委副主任林敏端、冒瑞林、黄治中、葛韶华等五人来校宣布任职文件和机构设置。林主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合并工作,提出并校后要注意团结合作,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有利于团结的事要多做。

3月3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莅临我校视察。他认为两校合并走联合办学、社会办学之路,常熟高专走在全国的前列。

3月5日,学校党委宣布中层干部任命名单,各级干部到岗工作。

3月19日,苏州师专曾园部分按计划搬迁到新校址。经紧张艰苦的努力,到月底搬迁工作完成。

3月27日,学校举行揭牌仪式,杨泳沂副省长、周大炎(苏州市副市长)、周福元(常熟市委书记)、周德欣(常熟市市长)及范国华、孙坤保(常熟市副市长)等专程前来祝贺并揭牌,杨省长在视察中指出:合并是联合办学的新形式,对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有益。今后要从头抓紧,坚持办学方向,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育首位,从严治校,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要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4月1日,学校开始在元和校区上班工作。

根据省市合并协议,为体现省市共管精神,支持常熟和学校工作,成立常熟高专董事会。5月14日,省教委发文(苏教计87号)任命冒瑞林为董事长,范国华和李椿为副董事长,董事由戈炳根、葛韶华(省教委人事处长)、时家骏(省教委财务处长)、张旺健(苏州市教委副主任)、朱树中(常熟市教委主任)、赵振威、陈长庚等组成。文中明确董事会主要商洽学校办学思想、发展规模、总体规划、基本建设、专业设置及办学中的重大问题。事后,冒主任说省市机关这么多人参加董事会,这是全省唯一的别开生面的董事会组织。

5月24日,在常熟虞山饭店举行首次董事会,由冒主任主持,学校汇报了合并工作情况,得到与会董事赞同。会上讨论商定办学思想为: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发展规模为:到1992年在校生规模1600人,2000年达2500人规模;专业调整为师范类9个专业,非师范类7个专业,要加快发展机械制造、电气技术、工艺美术三个专业。拟撤销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财会专业可发展为建筑财会专业,工业外贸专业可发展为外贸英语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可发展为装潢美术和服装设计专业。学校是综合性专科学校,要办出特色;师范类专业要加强应用性方面的教学,要办成教、夜大等形式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原师专校址加快搬迁,1990年曾园部分交还常熟,赵园部分迟两年归还。

为合并建校,早在1989年11月,基建上加紧在木圩河上建桥,把两校联为一体,该桥桥身为三孔,宽4.5米,长37米。后又建混凝土道路379米,把两校区连通。常熟市按原计划抓紧完成400米田径运动场,学生宿舍1084平方米(省和常熟市各投资30万元),校区到元和路道路150米,并解决土地34.7亩,庞薰琹美术馆土建完成。

1990年经省教委批准,建造风雨操场(体育馆)1300平方米(投资88万元)。单身教工宿舍1000平方米。为准备赵园内未迁单位搬出规划了音乐教室、琴房、印刷厂的建设。

两校合并以后,学校总占地面积达397亩(职大172亩,师专153亩,农场72亩),校舍总面积58242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1884.5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320万元。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阶梯教室等大楼设备齐全,各类实验室37个,图书馆藏书38万册,中外期刊达1600余种。1990年合并后在校生1141名(下半年为1506人),教职工共528人,专任教师202人,其中教授3名(赵振威、时萌、虞纪文),副教授20名,工程师15名。开设专业有中文、政史、英语、音乐、美术、数学、生物、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电气、财会、外贸、工美、建筑等共16个。

在省教委和常熟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两校干群讲大局、讲团结、守纪律,在共同努力下,合并工作终于顺利完成。不久,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正常,师生情绪高涨,创办综合性高专成为共识。正如已故文学史家时萌教授所言:“过去办学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现在是家大业大,真正象所大学了,学校发展前途无量。”

(2007年4月5日总第392期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