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970年代初“五七师训班”的基本情况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一指示后来被简称为“五七指示”。我校前身的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是在原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五七师训班是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建立起来的,现把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的基本情况综合如下。

 一、筹建方案

     1970年6月,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简称“政工组”),提出创办“苏州专区五七师训班”,起草“意见草案”。6月20日,领导批示“同意”,并明确:“以上意见,已经和有关部门商讨过。是否妥当请常委指导。”1970年8月,形成《苏州专区五七师训班第一期试行方案》。这两个文本是筹建五七师训班的依据,主要内容是:

  (一)指导思想

   “意见草案”指出:“为了整顿和改造现有教师队伍,培养和充实骨干力量,建设一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高,革命干劲足,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学教学工作能力的无产阶级新型教师队伍,为此,利用原常熟师范的校舍设备,创办苏州专区五七师训班。”原常熟师范学校的校址在常熟市曾园、赵园和常熟县委党校内。

  “试行方案”指出:“以《五七指示》为纲,以抗大为榜样,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全面落实贯彻《五七指示》,以整个社会为工厂,革命大批判贯穿始终,破除迷信敢于创新,把师训班办成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

  (二)培养目标“  试行方案”指出:“把选自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的工农学员培养成为无产阶级新型的中学教员,他们应能认真贯彻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方针、政策,能担任一门专业课教学,并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学。”

  (三)政治建校

  “意见草案”明确:“五七师训班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统帅,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为指针,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走‘抗大’政治建校的道路;以工农为老师,理论联系实际,与三大革命实践相结合;深入持久开展革命大批判,进一步肃清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余毒,彻底砸烂旧师范‘三脱离’的教育体系,把五七师训班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

  “试行方案”对教员的要求是:“教员必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认真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向工农兵讲师学习,向学员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促进思想革命化;在教育革命中教员要发扬敢想、敢说、敢做、敢闯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勇于进行教育革命实践。教员和学员要打成一片,在政治上相互帮助,业务上相互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此前提下,“积极建立一支工农兵讲师和教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展工农兵讲师、学员、教育三结合的教学活动。”

  (四)学习年限、规模

    学习时间暂定为半年,第一期学员为400名,每县选调50名。

  (五)组织领导

   在中共苏州专区革委会核心小组的直接领导下,五七师训班建立党总支委员会。

   进驻师训班工宣队分别参加党总支委员会、连队党支部委员会和有关行政工作,以试行一元化的领导。

   在师训班党总支领导下,班部由正、付主任,正付政治教导员组成,负责师训班工作。下设政治工作、教育革命、后勤三个办事组。

   师训班实行连队编制;在党总支领导下建立团总支委员会;党团支部建在连上。

  二、组织机构和沿革

   1970年8月24日,江苏省苏州专区革委会发文《关于专区五七师训班干部任职的通知》(苏专革干[70]字第189号),任命:钱峰任师训班主任,钱云林任师训班政治教导员;戴福金任师训班副政治指导员;董克勤任教育革命组组长;沈育芳任师训班后勤组组长;王国祯任一连连长,诸振华任二连连长,杨凤娣任三连连长,刘淦茂任四连连长,曹森玉任五连连长;龚炳坤任一连指导员,王裕元任三连指导员,郑涌森任四连指导员。注:钱峰是原南菁中学老校长,钱云林是苏州地区机械总厂派出的工宣队负责人,苏州市四届人大代表,厂党委委员。

   1970年8月24日,中共江苏省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文件《关于同意建立中共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总支委员会的批复》(党[70]第099号),同意建立中共苏州专区五七师训班总支委员会,由钱峰、钱云林、周明华、戴福金、沈育芳、董克勤、张兰芳七同志组成。钱峰任书记,钱云林任副书记。批复明确党总支下设五个党支部,明确了各党支部组成人员,其中一连党支部由龚炳坤任书记,王国祯任副书记;二连党支部由诸振华任副书记;三连党支部由王裕元任书记,杨凤娣任副书记;四连党支部由郑涌森任书记,刘淦茂任副书记;五连党支部由曹森玉任副书记。

   1971年9月30日,中共苏州地区直属机关委员会发文《关于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党总支改选报告的批复》(苏地直党[71]字第16号),同意由庞学渊、钱云林、毛关华、杨群臣、沈育芳、杨凤娣(暂缺一名)等同志组成党总支委员会。庞学渊同志任书记,钱云林同志任副书记。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文科连党支部由曹森玉、王义元(暂缺一名)等三同志组成,书记暂缺;理科连党支部由杨凤娣、刘淦茂、杨正元三同志组成,杨凤娣任书记;后勤连党支部由沈育芳、汤祖林、顾祥宝三同志组成,沈育芳任书记;文艺连党支部由杨群臣、钱永明(暂缺一名)等同志组成,杨群臣任书记。注:五七师训班工宣队由苏州地区机械总厂派驻,师训班领导班子和各连都有工宣队员,每连一般一人,担任连的副职。工宣队员一般是工厂政工管理人员,其中相当人员是部队转业或复员回乡的管理人员。

   1971年10月8日,江苏省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文件《关于庞学渊、钱峰二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地革政[1971]45号),决定庞学渊同志为五七师训班主任,免去钱峰同志五七师训班主任的职务。

   1971年10月8日,苏州地区革委会政工组文件《关于五七师训班干部职务调整的批复》(苏地革政[71]字第56号),同意下列同志职务调整:毛关华任政工组组长;曹森玉任教育革命组副组长,免去五连连长职务;汤祖林任后勤组副组长;杨凤娣任理科连指导员,免去三连连长职务;杨群臣兼任文艺连指导员;王裕元任文科连副指导员,免去三连指导员职务;杨正元任理科副指导员;钱和玲、钱永明任文艺连副指导员;诸振华任文科连连长,免去二连连长职务;刘淦茂任理科连连长;俞清海任文科连副连长;王培康任理科连副连长;吴伟民、赵小奎、顾洪良任文艺连副连长。同时免去戴福金、董克勤、沈育芳、王国祯、龚炳坤、郑涌森同志的原职务。

   1971年10月30日,苏州地区直属机关委员会发文《关于增补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党总支委员、支部委员的批复》(苏地直党[71]字第24号),同意增补曹森玉、周茂盛、邵兴生三同志为师训班党总支委员;同意增补王允元、诸振华、曹一平、俞祖兴、张和凤五同志为文科连党支部委员,由王允元任副书记;同意增补陆四保、凌克强两同志为理科连党支部委员。

   1971年11月27日,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直属政治工作组发文《关于同意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党总支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的批复》(苏地政直[71]字第01号),同意建立共青团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党总支委员会,由毛关华、王海金、姚雪敖、吴水珍、奚祖兴、陈阿芳、鲍瑞生、马明月、钱永明九同志组成,毛关华任书记,王海金、吴水珍任副书记。团的总支委员会下设三个团支部,文科连团支部书记奚祖兴,副书记杨美芳、陆连生;理科连团支部书记陆四根,吴水珍、陆介进任副书记;文艺连团支部书记钱永明,副书记时彪。

   1971年12月30日,苏州地区革委会决定在五七师训班的基础上建立苏州地区师范学校,从1972年春季开始招生,4月份开学,学制2年,培养目标为中学师资。

   1972年6月21日,共青团苏州地区直属机关委员会发文《关于同意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总支委员会的批复》,同意由刘淦茂、钱永明、褚春保、张国兴、朱成侠、俞菊娥、傅全福、赵俊章、赵惠芬、陈惠民、缪瑞珍、王洪国等12伟同志组成,由刘淦茂任书记,钱永明、褚春保任副书记。

   1972年8月24日,江苏省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文件《关于建立苏州地区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的批复》(地革政[1972]62号),文件发给“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这说明其时师训班尚未撤销建制)。文件明确:“地区革委会同意建立苏州地区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由庞学渊、钱永林、毛关华、杨正元、曹森玉、杨凤娣、俞清海、诸振华、许金德九位同志组成,庞学渊同志为主任,钱永林同志为副主任。自本文件公布之日起,原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撤销。”1972年9月15日,任命田兵为校革委会副主任。

   1972年3月,苏州地区革委会通知,在工农兵中招生中师学生,学制两年;1972年3月29日,苏州地区革委会通知,试办体育教员首期短训班,培训时间是当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共三个月;1972年7月13日苏州地区革委会通知,举办第三期初中教师轮训班,语文班40名,数学班40名,时间暂定3月。以上招生使用的是“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名称。

  三、招生分配

  (一)招生范围和名额

   第一期学员原定为400名,原苏州地区各县每县选调50名。实际招生200名左右,1970年8月20日开学,学习期限5个月。选拔对象的条件规定是:“遵照毛主席‘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教导,从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工人、贫下中农、复员退伍军人和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出身成分好的知识青年中挑选政治思想好,历史清楚,作风正派,有革命干劲,身体健康,年龄在30岁以下的优秀分子入学。” 实际招生中对个别学员在学历和年龄上都有适当放宽。

   选送办法是:由工人贫下中农推荐,社镇革命委员会审查,县革委会有关部门批准。从总结材料看,“学员都是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选来,它们有的本身就是工人、贫下中农、大队、公社干部,有的是刚脱下军装的解放军,就是知识青年也是贫下中农挑选出来的。”

第二期仍在原苏州地区八县招生,招生对象主要是中学教师,实际是中学教师短训班。原定招生202人,实际报到195人(其中男134人,女61人,党员19人,团员123人),于1971年10月9日开学,学习期限是6个月(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当时在校学生已有文艺连195人(文艺连于1971年5月招生,7月入学,1972年10月结业,为苏州地区京剧团、锡剧团、沙洲县锡剧团以及江阴、吴县、太仓、常熟等县评弹团培养青年演员)。

    第二期学员是从苏州专区各公社小学公、民办教师(民办教师一般是从有中学的大队选调,学员结束以后一般仍回大队工作)中选调。招生的条件是:出身好,政治思想好,经过劳动锻炼,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在2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一般选调未婚者)。

师训班设置四个专业: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和英语(关于文艺连的体制、招生和教学情况将另作专题说明,这里从略)。

  (二)生活待遇和分配

   第一期的待遇是:工人中选送的学员,学习期间的工资不变,仍由原单位发给。贫下中农、农村复员退伍军人、知识青年中选送的学员由选送公社、镇按其原生产队同等劳动力水平补贴工分;民办教师在学习期间的报酬由原单位发给,师训班每月补贴6元。

   第二期学员是从苏州专区各公社小学公、民办教师中选调。学员生活待遇是:公办教师的工资由原单位照发;民办教师由国家补贴伙食费,每月12元,作为补贴民办教师作品做工分部分和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补贴,其教学工分部分仍由选送单位按同校教师水平发给。

   学员完成学习后,回原选送县分配工作,性质不变。由于师训班师资缺乏,经苏州地区相关部门同意,在第二届学员中挑选了10名学员留校担任教师,但半年以后大部分留校学员还是离校回到原籍地任教,原因多种但主要是留校的待遇没有落实,仅个别人员如包惠南因为来校前已经是在编教师,没有待遇问题所以留了下来,也有个别回去后经推荐程序重新进入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学习,如罗世保等。

  四、教学工作

   五七师训班教学属于短期培训性质,第一期5个月,第二期6个月,分成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和英语四个专业学习,培养目标是中学相关学科教师,以一个学科为主,同时兼学另一学科。政治教育、劳动与专业教学的时间比例为4:6。

  (一)具体培养目标

   各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

  数学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三大革命实践中有关计算、测量、识图等数学基础知识,向教育战线输送初中数学教师,兼学工农业基础课程(回去会能兼任初中工农基课的教学);

  农业基础知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农业基础知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中学《农基》教学改革的有生力量,兼学数学(为兼教初中数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语文专业培养目标是初中语文教师,兼学外语(回去以后能够兼任初中外语课的教学)。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的语音、语法知识,具备中学英语教学的能力;同时兼学语文,必要时可以兼任初中语文教学。

 (二)主要课程

   语文专业主要设置政治、语文、史地、革命文艺等课程;数学专业设置政治、数学、军事体育、应用数学知识等课程;工农业基础知识专业主要设置政治、物理,化学、农业知识等课程;英语专业主要有政治、英语基础、语文基础、革命文艺等课程。

   师训班课程设置的重要特点,(1)重视与初中教学直接接轨,一般都把解读初中教材作为重点,强调中学教材教法研究和教学,如语文专业强调中学教材的示范教学;(2)重视应用知识学习,如数学专业强调学员掌握实践中有关计算、测量、识图等数学知识;工农基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三大块,物理部分重点学习水泵、柴油机、手扶拖拉机、照明电路、发电机和变压器、电动机、农村有线广播等知识;化学部分重点学习溶液、肥料、钢铁、石灰、水泥、食盐的工业利用、军事防化等知识;农业部分重点学习农业微生物、农业气象、丰产洞、植物保护、农药、土壤等知识。(3)重视政治理论的教学。除了整体安排政治教育以外,在课程中加强政治性,如语文和英语专业都安排一定时间学习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此来代替文艺理论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

  《试行方案》明确:五七师训班必须用毛泽东思想作为教学的最根本的武器,教学必须与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实行开门教学,厂校、社校挂钩,积极筹建学工、学农基地,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和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学必须贯彻毛主席倡导的‘十大教授法’,发扬教学民主,提倡自学讨论、学员上讲台,开展“官教兵、兵教兵”的群众练兵运动。

   数学专业提出“四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现场操作结合;工农教员和专职教员结合,分析研究教材和典型备课、试讲结合,校内试讲和去中学实习结合。

   工农业基础知识专业提出的教学方法:官兵互教互学,评教评学,试行工农兵讲师、教员、学员“三结合”备课、上课,能者为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英语专业提出的教学方法是: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学员上讲台,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众性练兵运动,充分调动学员为革命学好外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实践环节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一是直接参加农村、工厂劳动,如第二期入学以后,就分成六个队积极参加秋忙劳动,其中文科连、外语连到常熟县冶塘公社卫东、忠东大队劳动;数学连到本校农场劳动;工农基连到城郊胜利大队劳动;文艺连到吴县陆墓公社劳动、演出。二是本校劳动,首先是劳动建校,其次是开辟学校工厂农场。在筹备方案中就明确: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后来在尚湖围垦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五七农场,包括70多亩土地,作为学校教学、生产、科研基地。校办农场是学员的学农基地,各班轮流下农场参加劳动,许多学员星期天还参加农场劳动。三是面向一线开门办学,采用厂校挂钩、社校挂钩、校校挂钩,试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是安排到中学教育实习,一般专业安排14天,要求是:进行中学教育革命实践,进一步分析研究中学部分教材,人人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班级工作,结束后进行小结,交流印发一些较好的教案给学员参考。

 (五)师资队伍

   筹备时的“意见草案”指出:按每排1:2.5配备教员。教员从各县现有教师队伍中挑选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本人历史清楚,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自觉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积极投入教育革命运动,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

   “意见草案”还提出:聘请工人、贫下中农组成不脱离生产的讲师团有计划地到师训班讲课,组成工农兵、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三结合的教师队伍。

   五七师训班初期专业教师很少。教员来源是召回原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停办时的部分教师,再抽调苏州地区部分中学骨干教师或是文革初期从省下放的文教老干部。

  五、学生管理

   师训班实行连队编制管理。共设五个连,语文专业两个连,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英语专业各一个连;建立一个直属排,由行政和炊事员两个班组成;党团支部建在连上;工宣队进驻师训班,分别参加总支委员会、连队党支部委员会和有关行政工作;班部由正副主任和正副教导员组成,负责师训班的工作;下设政治工作、教育革命、后勤3 个办事组。

   学生管理坚持政治挂帅。师训班把政治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主要做法:一是进行阶级教育。包括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开展形势和任务教育活动、开展“二忆三查活动”、结合课程进行思想教育等。二是开展创四好活动。主要是以一好即用毛泽东思想挂帅,带动三好,即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党总支召开了“创建四好连队运动誓师大会”,各连、排、个人都制定了创“四好”规划,倡议开展赛革命、赛团结、赛进步的革命竞赛。三是把革命大批判贯穿始终。在这过程中注意解决了“当教师吃亏”、“当民办教师没劲”、“文化工作危险论”、“关起门来办学”、“师训班时间短主要学业务”、“政治教育统帅业务教学”等思想,激发了认真学习、当好教师的积极性。

   学生管理规范严格。按照部队建制试行半军事化的管理。如建立教师和学生值日制度,负责监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早上统一起身、出操、用餐、上课和上晚自修,学生参加军训活动,每连有固定教室。宿舍区电灯统一管理,晚自修时宿舍熄灯,晚上统一时间熄灯,课后教室熄灯。学生中的主题班会、团支部活动制度化,学生党员团员定期参加民主生活会。排与排之间、连与连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开展对口竞赛、对口检查。学生在校期间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这对后来的苏州地区师范学校的严格管理和严谨校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积极参加劳动建校。学校创办初期,校舍破旧,全校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劳动建校,校舍不够,修旧建新;宿舍没有,就住教室;用水困难,动手打井;经费不足,师生参加基建。全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除了下乡、下厂劳动外,每周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建校劳动。这种艰苦创业、劳动建校的精神,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传统。

  六、办学经验

   师训班虽然办学时间不长,而且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办学,但其铸造的学风和传统对后来的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当时总结的五项经验:

  (一)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根据教材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在教室上课,有时到现场上课;有时是工农讲师或教师边讲边示范,然后实习;有时是学员讲,学员做,教师最后总结。如工农基础知识连在学“电动机”一章时,工人讲师边讲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使用、安装、维修等知识,边示范。讲完一个部分后,师生齐动手,两人一台,边劳动边实习。回校后再学理论,不懂的,第二天再去听讲,再去实习。

 (二)典型教学与系统教学结合。根据短期培训的特点,打破课程理论体系,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典型教学。内容主要是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的材料,又是学员所普遍缺少而急需的。如工农业基础知识连,根据当时中学教师大都没有掌握“三机一泵”和农药、化肥、植保等知识,就采用典型教学,又通过由系统的自学、辅导,帮助学员熟悉、掌握中学教材。数学连以新教材中的量具、开料、划线、制图、测量等新内容开展典型教学,并通过自学、辅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新编中学教材的相关内容。

 (三)干与学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师训班改变了临到结业再到中学实习的做法,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如数学连到校不久就到常熟县中、三中进行教学实习,并认为工农学员上讲台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工人、贫下中农去上课,所以学员劲头十足,发扬了苦学苦干的精神,胜利完成了实习任务,第一次就有三分之一的学员走上讲台。

 (四)课程教学与政治教育结合。根据“政治工作要渗透到各项业务中去,按照具体情况实行政治领导”的原则,师训班坚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政治教育,转变学生思想。外语连学员在学习外语中,结合学员的活思想以及国际、国内的形势,每天教会学生一、二条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既促进了思想革命,又学到了外语知识。选送的学员虽然文化水平低一点,但多数愿意当教师,所以学习业务知识的欲望很高。在学习业务知识时迸发出巨大热情。一位女学员从小当童工,已有20多年工龄,文化水平只有高小程度。这次进师训班学习工农业基础知识,开始时无法学下去,但在师生的帮助下刻苦努力,不久就基本上掌握了所要学的文化知识。

  七、整风学习

   1970年8月10日至9月6日,以28天时间,刚建立的师训班在苏州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的直接领导下,举办了批修整风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教职员工26人。学习班先后经历了认真读书、武装思想、端正态度;上挂下联,开始革命大批判;自我教育,整顿思想作风;建立健全组织和小结提高四个阶段,坚持的原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团结—批评、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原则。”这是一场非常有着“文化大革命”年代特征的学习整风运动,许多做法带有极左倾向,对于新组建的师训班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师训班党总支和各党支部组成成员的选举工作。

   根据现有总结材料,这次集中进行的批修整风学习活动的主要做法是:(1)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狠抓路线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三个”觉悟;(2)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狠抓革命大批判,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分清是非,增强识别能力;(3)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贯彻“四个第一”,把某些作风不正之处引向正规化;(4)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执行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许霆执笔整理,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