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窗情----感 悟

祁 士 清

 

1956年初中毕业,因经济困难体质欠佳不能报考普通高中与中专,抱着对师范教育毫无了解的无奈心态跨入了太仓师范的大门。小学教师本是一项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神圣职业,然而势利与传统旧习导致自身将被锁在小学岗位上的命运,心怀不甘。进校后,专业思想不巩固,日常课程应付,偷偷自学普通高中数理化,期望有朝一日跳出小教,但去何方,心中盲目无知。谁知老天有眼,照应凡人所思。58年教育大发展,把我送入师专校园,虽说二年师专,受大气候的影响,教学并不正常,学习也不系统有序,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诸多的社会活动、劳动实践给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与尝试,让人获得课堂与书本无法给予的知识与才能,人生的意志、耐力、德行也得到磨炼,和谐的师生、党群关系,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至今让人回忆犹新,二年师专转眼逝。毕业前,入了党,并选入学校持续发展后备骨干队伍而留校任教,离校深造,师专成为我人生轨迹的转折点。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东奔西走,那里需要去那里,涉足于高校、中学、小学、普教、职教、成教各个领域,至今早已步入古稀之年,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说自身还未达到如此修养境界,但回顾以往前首,感悟确也诸多。感悟虽对余生无多大指导价值,但也可以与同仁好友交流,也可能让小辈的人生获得启迪。在这里写上些内心真言,也是遵循校友会闵金鑫老同学的嘱咐所举:

一、 人人需要到学校受教育,学校给人的教育决不能仅是知识,最主要的要给予人立足社会的真正资本。

进学校就是读书、学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曾是多数人视作经典名言,也给年轻的我早早打上烙印。然而生活的实践告诉我,现实并非如此,学校中学了那么多知识,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习题,在服务社会的历程中有多少能自然成为前进的力量!现实中,离开校门,大多数知识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还给了当年的“先生”,要用的往往是未学过的东西,何况当今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课堂课本的东西那能包括得了复杂而变化万千的生活全部呢?我大学专修二年微积分方程,现在是99%遗忘报废,中学时代从教平面三角,颇有建树,反响尚佳,但靠的是偷偷自学打下的基础。现实生活中还需更多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己、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关系的学问。这都是课堂中无法告知的。我不是全盘否认学校教学,学校能让人首先有了学会学习的工具(主要是母语教育),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训练培养了思维、思想方法,但学校最重要的就是:让人养成学习的兴趣与习惯,为铸就健康身心、纯洁品行、人格奠定基础。有健康的身体、会学习的本质、丰富的财富,特别是精神财富,是人生立足社会的“三宝”。由此我深感师专二年,虽然学校新建条件简陋,专业教学一般,但它为学生造就人生“三宝”深受得益。我感谢与怀念师专求学生涯。由此也让我对中国的今日基础教育产生忧虑,当今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死读书,死教书,师生负担承重,苦不堪言,名曰培养人才,实有扼杀创造、摧残之嫌(突出的是身心与创造性),何时能改变现状,拯救青年一代呢?这就算是杞人忧天吧。

二、 人生各个阶段角色不同,只要确定“三好”追求目标,就会让人生变得富有丰彩。

青少年、青壮年、老年这是不可改变的人生三阶段,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阶段,不承担什么责任,国家家庭为其成长投资。当然也在为自己能有作为的人生在奠基,老人家曾提倡的“身体好、品德好、学习好”,应该是这个时期的追求目标。进入青壮年,跨入人生黄金阶段,不论地位高低,职务贵贱,都必须为社会、为家庭尽责尽力,而为此作最大的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的黄金时期散发出金色的光辉。青壮年时期必须为“身体好、工作好、家庭好”而发奋努力,由此也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当你进入老年,象征着已从社会家庭的主角退下阵来,这时能有个好身体,自己不吃苦,家人不受累,社会少负担。这就是利人利己的大好事。同时,要不迷恋以往人生的灿烂,不奢求未来岁月的辉煌,忘记恩怨、知足现状。有个平静的好心态,脚踏实地干一些喜欢又能干的事情,让晚年生活融洽在亲情、爱情、友情的和谐人际关系中。依托前期的投资与奠基和新的努力,在“好身体、好心情、好环境”中把握潇洒的晚年人生。

当然,时代与个性的不同,各个阶段的“三好”内涵可异,但前阶段都是为后阶段奠基投资。当然后阶段也在展现前阶段的意义与价值,然而纵观人一生的是身体的健康,健康的身体不可能天降,也不可能一跃而就的,它是千日之功,更是百年之举。在此,我十分庆幸师专二年格外俭朴有序的学生生活,为我奠定了良好体质基础。进师专二年,从一个十多年均坐在教室前排的体弱小男孩,成长成为身高1.76M的小帅哥,保证我工作后能始终坚守在岗位。所以健康身体才是一切的根本。

三、 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在忙碌而平凡中度过,但如能坚守做几件值得回忆,给历史留下点痕迹的事还是可能的。

同学们毕业后各奔前程,一般都很努力,但因机遇条件的不同,谱写出的是各自差异的人生篇章。但一般都是在平常而忙碌中生活、工作着,能做出丰功伟绩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回顾自身在社会服务的半个多世纪中,大部分时间也是这样虚度而过,只是进入“天命之年”回顾往首,静心反思,几十年过去了,自己清白做人,办事认真,辛辛苦苦。称得上仰不负天,俯不负地,内不负心。但并未留下多少值得回忆的东西,领悟到再不能忙忙碌碌,把宝贵年华全葬送在日常烦杂的事务之中,必须抓住有意义并可行的目标,坚定不移付之努力,让人生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轨迹。实践启迪和时代的变迁送上的机遇,九十年代开始,团结全体同仁,依靠政府首脑和社会有识精英,奋斗了三年,让华夏第一的无锡县一举成为全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县。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一项让国人实现百年梦想的伟大举措,能载入中华教育发展史册的里程碑大事。为此,江苏省教育厅为县政府授予中华大地第一块,也是唯一的一块纪念碑。实现义务教育后,教育面临下一步怎么办的新课题,有幸的是我还在局长岗位上。机不可失,乘势而上,全县开始,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现代化工程,无锡县由此跨入全国教育最具影响的教育先进县行列。时隔20年,教育现代化工程,也在五年前通过验收。但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地怀念着当初实施进程中种种积极举措,这是一种可贵的肯定,同时也是一个侧面反映对当今十分时髦,但却很不尽人意的素质教育现状的心理写照。本世纪初自身年老退休,为了实践九十年代中期创导的科研兴教的战略构想,志愿参与教育学会这一群众性教育学术研究团体,在省厅周德藩老厅长的亲自带领下,坚持开展“科学认读——培养儿童阅读素养”实验研究,实现让中国儿童8岁能自主阅读的目标。这是一项让青少年终身受益的实践,也是有希望颠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这项实验坚守十余年,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获得进入实验的所有老师、学生、家长、社会同仁们的一致肯定,自己深感这是我一生教育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一件事情。鉴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惯性,能够让这项充满无限生命力的教育开创性实验在中华教育百花中生根开花结果,只能寄望于年轻的一代了。

梁启超先生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咱思既往也生留恋心”,前面写下几点往事实践的感悟,不只是留恋,更不是自身标榜,遵循“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会相助别人,常忆相聚之缘,常有思念之情”的人生准则,以此感谢母校培育之恩,感谢同学、同仁,并也激励余生活得更真实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