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窗情----五十四年往事闲话

范 一 平

 

2012年422日,阳光灿烂,虞山脚下,常熟市第一中学迎来了苏州师专数理科二(3)班同学退休后第12次聚会。我和我的入团介绍人闵金鑫、钱玉峰在这次聚会中再次相见,感慨万千。五十二年前的今天,是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日子,是列宁同志诞辰90周年的日子,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兴奋之余,勾起我对母校不尽的思念和对往事连绵不断的回忆,拟记录下来,请赏阅指正。

1958年夏末,我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毕业,正准备参加教育工作,却意外地获得了一次升学的机会。914日下午,我携带洛师的通知和跟随我六年的“老三件”(一副铺盖、一只苏州戎鉴昌出品的皮箱和一个装有脸盆与热水瓶的网线袋),到苏州市养育巷305号苏州专区文教局报到。然后乘上三轮车,沿着古老而又狭窄的横石条铺就的养育巷滚滚向南,穿过道前街,大约10分钟后抵达新桥巷20号。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宽大、飘逸的校门跃然眼前。落日的余辉中,文史科大楼前司令台上,教务主任姜为镛正在面向学生讲话。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到他讲话结束后,向他递上了专区文教局的介绍信。从此我成为这个大跃进产物的一名学子。应该说,大跃进是我国政策的一个大失误,却给了我一个深造的机遇。回首往事,犹如看电影一般,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历历在目。

9月中旬的一天清晨,凉风习习,我和几个“钢铁战士”去苏州中学操场接班。眼前矗立着几十座小高炉,蔚为壮观。忽然从我们建造的高炉炉膛内钻出了一个满脸乌黑的人,定睛一看,原来他是我新结识的同学沈建国。

大约在10月份,为劳卫制达标,我和许多同学要测试3000米长跑。从原吴县人民委员会门口出发,绕南门工人新村一个长方形道路三圈,然后回到起点。我一共跑了三次,每次都跑得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还是不及格。1230秒,照顾过关。

冬日的某一天,细雨阵阵地下,西北风呼呼地吹。蔡玉龙、黄燮坤和我的任务是敲锣驱雀,除四害。我们以小日晖桥旁的一个小店铺为据点,来回奔走,傻乎乎地忙了大半个日子。

一个学期后,学校工作转入以教学为主,适当参加生产劳动的轨道。我投身于文化课的学习之中。我的座位在金叔龙同学的前面,我经常向他借阅高等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书籍,他助人为乐,满足我的全部要求,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一次物理测验中,我闹了个大笑话。计算一发炮弹发射的仰角,我在解得的反正弦函数符号前加了±号。后来龚耀增老师的助手冯涵芳同学开玩笑似地指出了我的错误,你取了负值,炮弹不是要打到地下去了吗!

学校的图书阅览室不大,报刊杂志很多,摆放整齐。我去那里看报,阅读数学杂志,常常碰到孙志兴同学。在中等数学类的杂志中,原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吴世煦老师的文章,内容丰富,联系教学实际,我最喜欢读,但不能全部读懂,却使我产生了一个梦想,将来我的文章也能发表在杂志上,该多好啊!

1960年春,吴月珍、施景美和我在原常熟县塘桥中学实习。指导老师刘积惠提名我上一节汇报课,由于我过分强调让学生总结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步骤,导致教学时间失控,拖堂10分钟之久。教训深刻,至今难忘。

5月1日,天气多云,冯涵芳、周鸿鹤、陈伯荣、黄燮坤、蔡玉龙和我一行六人,相约去拙政园游览。不知是谁提议合个影吧,以后可以想起在苏州读过书。于是,请摄影师在荷风四面亭通往柳荫路的九曲石桥中间,黄燮坤和我坐在石栏杆上,另外四位站在我们身后,以香洲和小飞虹为背景照了相。冯、陈和我三人也合了影,站的地方是远香堂北面平台的栏杆旁,远处右侧的背景是梧竹幽居。两张相片的右下方“苏州拙政园留影1960.五一﹒”七个小字和日期依然十分清晰。(相片的地点和背景是2012年55日考证的)。现在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两张老照片大大地“升值”了。

学校的老师来自四面八方,黄秀珠、杨浩生、董文绪、黄居康和龚耀增等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迥异,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面前,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微积分》的毕业考试后,黄秀珠老师真诚地指出我试卷中的错误解答,耐心地教给我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正确划分区间,分段积分,让我感动不已。

回顾母校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办学大开大合的经验教训,教师群体“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相互帮扶的同学情谊和自治能力,不怕挫折永远前行的曲折历程,都是留给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我一生。

7月初,我和孙志兴、吴永华、何萍、张森军、周全官、周鸿鹤等同学被分配在原吴县工作,在去文教局报到后,我们告别了母校,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我被分配在东山中学,第二天改派为教师进修学校。从此背铺盖(后改为住旅馆)、下基层(学校),乘轮船,搭汽车,上课与辅导、编写函授通讯等成为我的日常工作。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工作任务的变动,师资培训、函授教学时断时续,一直到19828月,前前后后历时23年。在此期间,单位名称先是吴县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在苏州市丁香巷36号,与县教工招待所、县电影管理站合署。单位的主要领导是一位资深的老校长。踏上工作岗位一年后,我因为身体原因,希望调往普通中学任教,另一位学校领导恳切的言辞教育、劝导,挽留了我。大约19629月,单位迁往木渎镇道堂巷,更名为吴县教师进修学校,叶圣陶先生特地从北京寄来他书写的校名,学校以他的书法做了一块宽大的校牌。1964年改为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吴县中师函授辅导站,行政上仍直属县文教局领导,业务上划归新苏师范函授部指导,单位地址也从木渎迁回苏州市三多巷33号。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进修学校解散,在东山、郭巷尹山办起了五七师训班。1978年暑假,单位恢复为吴县教师进修学校,迁到木渎镇东街,一年后新校舍在船闸桥南木东公路西侧落成。

吴县教育的底子薄,基础差,师资水平低,因此教育行政机关非常重视教师进修工作。在老一代领导的带领下,先贯彻“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后实施中师函授教学,都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我先后从事师资短训、中师算术和代数函授教学,有苦又有乐。

1961年上半年,算术教研组借丁香巷小学,由我作了一个关于概念教学的讲座,各中心小学的老师听讲后反映不错。我将它整理成文,向《江苏教育》投稿。196111月,我的处女作“讲解算术概念的几种方法”问世。

吴县是水乡,河多,桥多,学校分散,为辅导函授学员学习,往往要从中心小学步行至完小,乃至村小。有一次,我几乎是爬着过了一座用六根粗毛竹两两捆绑成的三段小桥,才达到学员所在的学校。此情此景,现在想来有些后怕。许多小学老师如饥似渴地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学了中师语文学算术,学了算术学代数,拿到一张又一张结业证书。由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代数的学员数锐减。据说有些拿到中师语文、算术、代数三张结业证书的学员,可以换取中师毕业证书。现在在吴中区苏苑街上散步,一对年纪均逾八旬的老学员遇见我,还称呼我“范老师”,我既感到十分欣慰,又感到十分内疚。因为可能在他们的结业证书上,留下了我粗心犯下的错误,校名吴县教师进修学校中的“修”字,是用铅字补打上的。

文化大革命中,我去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将近一年后,于19697月,被分配到跨塘公社唐庄中学教书。这所学校是以唐庄小学为基础的带帽子初中,原来是一座庙宇,五开间两隔厢,坐北朝南,紧靠隔厢造了两只半两间头教室,形成一个封闭式校园。这是当时吴县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除了农业基础知识和英语外,其他课程我都教,伙食头一年自己搞,住宿在办公室把几个桌子一拼晚铺早卷,非常艰苦。两年半后,我被对调到市镇中学教高中数学,因发现患高血压,经常请假,由钱老师帮助完成教学任务。

1974年2月,因为县五七师训班的领导,是原教师进修学校老校长的同事,知道我的情况,把我调去搞小教红师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去原吴县革委会文教组报到时,接待我的负责人指着我对另外一个老师说,他有严重高血压,照样去郭巷尹山工作,你去的地方比他近,而且方便,赶快去报到。就这样我在师训班耽了五年。年复一年,翻过高高的破破的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尹山大桥,走下雨后十分泥泞的小路,搭机帆船,开门办学,完成了四期小教班、两期中教班的数学和测量平面图短训班的教学任务。并且经历了批林批孔、周总理逝世、毛主席逝世等重大历史事件。

粉碎“四人帮”后,跟各行各业一样,教育工作迎来了春天。五七师训班重新改名,恢复为吴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培训呈现了新的高潮。赶鸭子上架,我也滥竽充数,承担了一小部分高师数学函授教学任务。1979年上半年,我和其他两位同事共同完成了一期高复班的数学教学任务,以升学率而论,还算上乘。8月,我被安排在新办的洛社师范吴县分校,校址在历史名镇浒墅关,办学目标是培养100名中师生,两年后充实吴县小学教师队伍。校舍相当简陋,原来是苏州地区体校,训练房很高大,据说蔡振华青年时在那里训练过乒乓球,经改造成为两只教室和一只大的活动室,一幢三层大楼作为师生办公和住宿使用,还有一个食堂。这些建筑一字儿排开,与原吴县中学隔河相望。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和一个班主任。这届学生的特点是文化课成绩理优文差,缺乏读师范的思想准备,行为习惯不够文明,可塑性强。根据领导的办学理念,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两个文明一起抓,公平、公正处事,为培养百名合格中师生而努力工作。两年间,我多次回第二母校洛社师范集体备课,聆听母校老师的教诲,并根据学生爱好数学的实际,以课本为依据,适当加深拓宽,并举办专题讲座,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又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体育锻炼中,有些同学比较胆小,我除了积极鼓励外,还在自己量力而行的情况下,于跳箱上做示范动作,结果这些同学都放大了胆子,顺利地完成了纵箱的跳跃测试。作为班主任,我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对患病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倍加关怀。毕业前夕,一个同学的家庭突然发生变化,我安慰并资助他,克服了困难,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踏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这批学生分布于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相城区和吴中区,大多成长为教学骨干和学校领导,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接着我又回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事中师函授数学教学。198292日,经申请后,在老领导的帮助下,我被借调到县教研室工作。教学研究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我以老教研员为榜样,工作日六出(上午6时出家门)六进(下午6时进家门),冬天两头墨黑,遵循“听课,交换意见,向学校领导汇报”三步曲行进。在东山实验小学,我和该校姚建林老师一起,尝试在面积计算中,用“学生剪拼法”和“教师演示法”搞了对比试验,从128日起实施,到1215日完成。这些日子很辛苦,白天去东山实小搞试验,晚上回县机关给干部上数学,搞“双补”。好在整理成的实验报告“在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剪拼法’和‘教师演示法’的对比试验”,被《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社录用,宽慰良久。在教研室工作期间,我个人或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小学数学论文11篇,陆续发表在四家杂志上。

1983年3月,县教育工会的领导通知我,继续借调到文教局工作,一年后正式调入。在以后的十八年里,先后参与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经历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两项改革”、“两个过渡”、“一个意见”和“校长队伍建设”。我接受的第一个新任务是和其他两位学校领导从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具体工作。在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的主持下,协调各有关部门,于9月在12所中小学、成教中心校,开办了15个专业22个职业高中班,招收初中毕业生800余名,迈出了吴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第一步。第二年在八所中学里继续开设9个专业14个职业高中班,招生430多人。我具体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穿针引线”,在挂钩的部门和学校之间落实课程设置、专业教师配备和实习等事项,二是配合计财股,及时划拨经费,三是为领导起草在校长会议上关于职业教育的工作意见,四是坚持在花卉职业班上一个学期数学课。

我的第二个任务是参加普通中小学管理。我和同事们为“二年制初中向三年制过渡”、“五年制小学向六年制过渡”,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平稳地达到了预想的目标。19868月,在全县中小学校长会议上,我提出了“关于当前我县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意见”,反映良好。这个阶段,我起草了“吴县普通教育教学视导评价细则”,供检查学校工作试行。还尝试撰写中学数学解题心得,其中两篇被报刊刊登。

我的第三个任务是参与人事管理。我依靠老人事,在局长室的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校长队伍建设和后备干部培养,以及其他有关工作。职称改革是一项新的工作,是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科学、梯度合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要,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程序要求高,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进行。首次职改平稳又健康地完成了,经苏州市教育局推荐,我代表吴县教育局(文化和教育分设两局)于198911月,在江苏省中小学、中专职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作了题为“大胆扶持破格拔尖评聘——在职改中进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尝试”的发言。不料却在职改经常化的第一年出了一点问题,给予我极为深刻的教训。一所学校九位教师对单位等额推荐的六位中级职称送审人选不满意,傍晚时分集体上访。我接待后表示向领导回报,这些老师方才回去。在教育局、乡镇和学校领导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其中有些上访老师缺乏耐心,请“病假”了。我怕事情闹大,赶紧乘车前去和校领导一起家庭访问,做劝说工作,并晓以利害,他们还算给我“面子”,很快回到工作岗位。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冷处理后,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我参加了该校召开的全校教师大会,由所有申报中级职称的对象当众述职,非申报老师投票,确定前六名上报。为了这起集访事件的平息,我12次、分管领导10次奔赴该乡镇学校,非常劳累,非常揪心。令人欣喜的是,1993年暑假后该校在新的一把手领导下,由乱到治,全校教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创建成省重点中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还面临为数众多的民办教师问题,由于上级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原吴县大约有3000多名转了公。时任苏州市人事局副局长的老同学陈昌生,对此十分关心,劳苦功高。一次,在市人事局、教育局召开民转公座谈会时,一向严肃的他跟我开起了玩笑,乘我给他倒茶的时候,突然笑着说“阿是倒一次茶,一个(转公)指标?”我竟然呆呆地站着,半天没有反应过来,还是市教育局的处长提醒我,这样的好事,你怎么不答应呢!

校长是学校之魂。1990年起,按照国家、省、市教委关于干训工作的要求,我们对19859月后任职的中小学校长分期进行岗位培训,于1994年底提前完成培训任务。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我受到极其深刻的教育。一代又一代校长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可谓:培桃李,愿作春蚕丝吐尽;育栋梁,甘为红烛泪流干。经过培训,校长们管理学校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一位校长坚持民主管理,把一所农村完中治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勃;一所中学新提拔的四位正副校长,先后通过岗位培训,团结一心,拓宽办学思路,职业教育办出了成绩;一位小学女校长数年如一日,带领全校教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启动现代化教育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位将要退休的老校长爬上三楼屋顶筑漏,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身躯,发抖的双腿,匍匐在红瓦屋面上的情景,久久地浮现在我眼前。

利用暑假,以教师进修学校为基地,前后办了四期后备干部培训班,我任班主任,储蓄了一批后备力量。

在繁琐的人与事的其他工作中,我遵循既严格要求,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准则。一位小学美术教师不服从校长的安排,我批评了他,为发挥他的才能,经三度调配,使他有了用武之地;为缓解一个来吴县应聘而又脾气倔强的四川女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矛盾,我多方多次联系,借给另外一所学校使用;为多名六十年代起在学校炊事员岗位上,起早摸黑,勤勤恳恳服务了近四十年,但又无法转正的转复军人,我多方呼吁、奔走,想方设法,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上世纪末,令人悲伤的事情发生了,同学张森军、董金浩(洛师)相继辞世,我灵堂挥泪,追忆他们在车坊工作近四十年,一生献车中,桃李遍水乡的教育情怀和功绩。

九十年代后期,在周士藩、赵振威两位教授的主持下,我参加撰写《一题多解》、《小学数学题妙思巧解》、《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初中)指导》和《小学数学竞赛和华罗庚金杯赛解题指导》等数学从书,获益匪浅。这一阶段,结合自己数学教学和教育人事管理的实践,我还先后写下近30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文稿,连同以前发表的文章,汇编成《探索集》,为我退休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2年2月,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我退休后被安排在吴中区教育学会,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具体工作,至今已经10年。在省、市教育学会的指导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我尽绵薄之力做了一些工作。一是推动学校开展省、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二是抓好年度省、市、区三级教育论文和教案的评比,三是认真组织省小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四是积极参加区社科联社科普及周活动,五是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尽管所做的工作不多,却受到广大老师和学校的赞扬。去年9月,我开始在电脑上学打字、学用《几何画板》画图,在中考数学试题里学习数形结合、分类、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等思想,练练脑子,爬爬格子,预防老年痴呆。为了二次退休后不寂寞,我练习网上订购邮票,订阅《集邮》杂志,培养第二兴趣。

延续梦想,自得其乐,放松人生,享受生活,让我们继续快乐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