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窗情----幕后的歌声

龚 淑 明

 

苏州师专的同学,大约还记得《送肥下乡》这出歌剧吧,我作为演出的剧组人员,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当时的一些情景,乃至细节。

1958年-1959年,是我国的一个不平常年代,那就是“大跃进”的年代,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年代。当时各项工作都要争上游、放卫星,学校的文艺工作亦然如此。在学校领导的授意下,以文科班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组成了一个创作组,负责创作一个剧本。

剧组人员,根据我校学生下乡到农村劳动的亲身经历为原本,以歌剧形式,创作了一出《送肥下乡》的剧本。

其内容主要讲述:苏州师专的学生,广开思路,从班内到班外,从校内到校外,收集垃圾、肥料,然后按类分装,用数辆板车运送到乡间,深受社员们欢迎的故事。

送肥下乡的路上,同学们看到社员群众热火朝天的革命干劲,战天斗地的英勇气概;看到新农村建设的蒸蒸日上,看到农村变化的日新月异。一路的所见所闻,恰似一堂生动的课程,使大家深受感动,深受教育。于是,干劲倍增,争先恐后,拉着板车,推着板车,挥汗如雨,克服道路的崎岖,板车的摇晃等各种困难,终于把肥料送达目的地,完成了支援农业生产的光荣的任务。

参加剧组的同学,从编剧、导演、作曲、配乐、剧务到演员,绝大多数是文科二年级的同学,一年级学生只有我一个,而且不是文科是数理科的。那么,怎么会选上我这个学生呢?

因为我喜爱音乐,喜欢歌唱。这可能是我读初中时,深受教音乐的王老师影响的缘故。王老师是位出色的音乐老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课,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歌唱。

在苏高中读书时,我是班级里文艺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歌唱、舞蹈和文艺演出。我曾参加演出班级的节目《拔萝卜》,并得到了苏高中文艺演出的第一名。

在苏高中读书时,我是校合唱团的成员,常担任合唱团的领唱和独唱。每逢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学校总要举办文艺晚会,我常登台演唱。

在苏州师专读书时,我也是学校的合唱团成员。我曾登台主唱了一首《教师之歌》,独唱了一首《蝶恋花》。前者是《送肥下乡》编创人员作词谱曲的一首学校歌曲。

《送肥下乡》歌剧中的女主角是俞铁华,舞台形象十分靓丽好看,可嗓音有点沙哑低沉,不够圆润,影响了歌剧的舞台效果。

学校领导决定找一名高音区歌喉嘹亮、穿透力较强的替声演员,让她依据剧情的发展,配合女主角的舞台表演,在幕后歌唱,使歌剧声情并茂。

当时,圈内传闻,说老师推荐了两位女同学候选,其中有我。因为我是校合唱团的成员吧,我想,这倒也有可能的。在合唱团演出时,我也常担任女声领唱和女声独唱的角色。教音乐的鲍老师对我比较熟悉,如果真的推荐到我,估计是鲍老师的主张。

在候选人中的选拔,倒是十分公正的。那天,我正在教室里上晚自修,班长突然叫了我出去,要我到假山上的亭子里去,说有事。当时,我的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不知何事?

到了亭子,见到了学校的吕亚声书记、主纪先校长和鲍老师,才知道,确实选定了我和另外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为候选人。

他们说,要我们每人唱一首歌,根据歌声再定夺谁为当选者。唱歌时,要我们离开亭子,去走廊里唱,他们在亭子里倾听,歌曲可以自己选择。

我演唱了一首《毛主席诗词·蝶恋花》。这首歌难度较大。是弹词名家赵开生谱写的一首以评弹曲调为基础的歌曲。它音域宽广,起伏较大,高吭而嘹亮,低沉而婉转,幽美而抒情。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二年级的那位女同学也演唱了一首很不错的歌曲。

在我们唱歌的时候,书记、校长和鲍老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生怕见了人,会左右了挑选。

稍后一、二天,鲍老师告诉,我被选定为后台歌唱演员,要我熟悉剧本,背熟歌词,多多练声,为学校争光。当时,我心里是十分高兴的。

从此,每到晨光初露,校园温馨恬静的时候,我会悄悄的登上假山,极目远眺,引吭高歌。心里总惦记着要唱好这几支歌,不能辜负学校领导和师生的期望。

《送肥下乡》演出时,俞铁华在台前表演,我在幕后配唱。这真是领导想出来的一个绝招。正式排练时,还要我在剧中扮演一个配角,我一身兼二职呢。

节目,经几个月的排练,终于取得成功。在自己的学校里演出过几次,同学们评价很高。后来,参加了苏州市学生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

196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送肥下乡》剧组,代表苏州市到南京去参加江苏省大学生文艺汇演,并获得了“二等奖”。

表彰会上,我们上台领到了奖状和奖品,为学校争了光,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随后,我和俞铁华相约去了一家南京的照相馆,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留念。几十年,虽然变故多多,可谓沦海桑田。但,这几张照片,至今我还珍藏着呢。

演出间隙,我们剧组成员去到玄武湖游玩,说来也巧,正好碰到了在苏高中读书时老班长唐燕祥和另外一位女同学,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真有说不完的话语。因要在规定时间返回,我们只得依依惜别。

剧组回校之后,受到了吕亚声书记和主纪先校长的几番表扬和鼓励。

工作以后,特别是后期,常承担初三、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繁重,时间紧张,以致把兴趣和爱好渐渐挤掉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岁也渐渐大了,嗓子也渐渐哑了,音色也渐渐老了,每每看到别人歌唱,心里总是十分羡慕,恨不得也来一曲高歌,抒展情怀。可事过景迁,现实必须正视,“歌唱”是上帝赋于年轻人的专利,年纪老了,再上舞台,总有困难,这是自然规律。

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很多坎坷,有过不少遗憾,有过许多忘却的记忆,然而对《送肥下乡》这一段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却一直铭记心里。

(作者为1961届苏州师专数理二(1)班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