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窗情----一张老照片

周 鸿 鹤

 

梁启超曰:“老年人常回忆过去,青年人则畅想未来。”年过花甲退休之后,每每无事之日,就会拿出当年求学时代的合影照片,甜甜地回忆着过去的峥嵘岁月。尤其是一张六人在姑苏拙政园的合影照片,引起了我对昔日的思念。我们六个人,除了性格上的差异和各自兴趣爱好的不同之外,我们还来自六个县城和五所师范学校。陈伯荣同学出身在昆山,由新苏师范送到师专的。范一平来自无锡,就读于洛社师范。冯涵芳是江阴人,无锡师范毕业。蔡玉龙家在上海金山,原在松江师范学习。黄燮坤和我虽同读于太仓师范,但他是地道的太仓人,而我却是嘉定人。

是“大跃进”的浪潮将我们冲在一起,让我们这些穷家的孩子有幸进入了苏州师专这所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也因此让两年的学习生活成为我们的美好记忆,永留脑海。思念之余就奢望着能将一生中最朝气蓬勃的同学再次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下,风华正茂时的情景多好啊!于是,在我们六个人中年龄最小的陈伯荣同学退休的第二年(2001年),由我发起,开始了长达十二年之多的老同学聚会。

首次会面是在昆山的昆山宾馆。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头发变白了,变稀了。但见面时,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并说“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事实上是大家相互陪着慢慢变老的,自然觉得彼此没变。借助于刚从市委组织部退下来的伯荣同学的余力,在昆山亭林公园的“凌风阁”二楼餐厅用餐。因为在昆山,所以特邀也在昆山退休的闵金鑫、沈建国两同班同学一起参加聚餐。可以坐1618人的大桌,只座了九个人,真有点儿浪费。席间我们相互问候并交流各自情况后,就兴奋地回忆着在苏州师专两年的学习、生活。一件件、一桩桩:不分昼夜的大炼钢铁运动、自带被子吃住在农场的尹山湖劳动、边学边工的学校电工厂劳动、沪宁铁路复线工程的义务劳动。还有风靡一时的“普及劳卫制达标和马拉松赛跑等体育活动,……”。一幕幕情境尽现在我们眼前。多么有趣、多有意义,正在回忆交流的热潮中。坐在我身边的蔡玉龙同学突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60年数理二(3)班全班同学毕业照”(这一张正是我要找而遗失了的一张照片)。大家争着看,四十多年了,各人都发生了变化,再说那时拍的照片又那么小。所以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就连自己也难以找辨,在“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动情的慢慢回忆着这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开始“老泪长流”,沉思片刻,我围着照片上的同学,把话题转入下一次活动。你一个想法,我一个建议,一个第二次同学聚会的计划很快出来了。争取每年搞一次,人数逐年扩大,争取全班同学一个不缺。散集前,范一平同学主动提出,明年2002年的同学会由他负责在他工作一辈子的吴中区操办的要求。

2002年414日,我们如期相约在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二楼会议室。苏州的同学来了,常熟、无锡的同学代表也到了。一平还特邀了我们现任师专的校长,也是我们同一届老同学赵振威教授前来参加。人多话多,气氛十分热烈。

中午,一平同学热情地摆上两桌绝好的酒菜,招待大家。由于太高兴的缘故,能喝酒的同学畅怀大饮,结果黄燮坤同学因喝酒多而走路摇晃,就此成了以后聚会的笑料。酒足饭饱之后,还安排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坐索道车游览苏州有名的上方山旅游景点。

2003年118日,按约我们相聚在无锡,从无锡县教育局长官位退下来的祁士清同学为大家提供美食佳肴之外,还为我们安排去瞻仰远近闻名的“灵山大佛”。尽管这天下着不小的雨,但丝毫没有影响老同学们的快乐心情。站在雨里留影,真是别有风味。这次参加聚会的老同学由去年的12人一下子增加到23人。原工作退休在张家港和常州的同学代表也加入了这支队伍。

2004年417日,我们全班同学接受了工作退休后在常熟的老同学的盛情邀请,如期相约在常熟市一中(原市一中)。徐凤葆、吴雪良、钱雷宝、周美玉、许丽柔等老同学也来了。我们共同享用丰盛的午餐之后,又兴致勃勃地去了“尚湖风景区”,在那里欣赏了鲜艳而美丽的芍药、牡丹园。

同学会从昆山出发,经苏州(包括吴中区)、无锡到常熟,一个轮回结束之后,又回到了昆山,2005424日开始了第二轮。一年又一年,一轮完了再来一轮,连续十二年从未间断。对于我们,同学聚会已经成为我们每个同学的一种期盼,一种精神享受,又像一种信念。而更有趣的是,每次聚会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在四十多年前在师专读书时还亲,回到家里还不停的回味聚会时的场景,心里牵挂着每一个同学。

每一次聚会,都会出现“新”面孔,都会为每一个同学留下美好而令人难忘的记忆。其中难能可贵的是2002年和2006年的两次在苏州的聚会,好客的苏州老同学自己掏腰包,热情地款待异地赶来的老同学。2006年那次还有苏州老同学将自己家里多年的名酒(西凤)献了出来,真是诚心诚意,叫人感动。又如,让大家不好意思的2008年,在常熟聚会时,我们的老大哥陆士冲破例让自己的儿子准备了礼物(茶叶)分送给大家。事实上,我这里所列举的“西凤酒”“茶叶”仅是我们同学聚会中的部分例子,类似于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也因为同学在那里,聚会就到那里。十二次聚会中,每到一次,作为东道主们的同学都会全力以赴,群策群力,竭诚为大家服务,并为每个同学提供最美的享受。其中负责策划的几个人更辛劳,动足脑筋,想尽办法,为搞好同学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出主意、出钱、出力。有时还要求助于他人而出卖自己的“人情”。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得老同学们的开心。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借此机会,让我这个发起人在这里向大家的付出表示衷心诚挚的谢谢!谢谢!

一次又一次的聚会令大家高兴,使人陶醉。聚会多了,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得到锤炼之后提升为亲情。每次聚会都会使得亲情发酵。

青春易逝,人会老去,是谁也无法抵御的自然规律。想当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而今平均年龄要超过七十,头发花白了,体质下降了,精力也有限了。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事实。2007年,闵金鑫患病住院开刀,陈伯荣骨折后又患脑溢血瘫痪。他们医疗及时,十分幸运,病后恢复得很好。大家还清楚地记得2009年在第三轮昆山聚会时,陈伯荣同学在轮椅上接待大家时的情景。彼此围绕“注重健康、延续生命”,这个主题说出了各自的肺腑之言。鉴于这个事实,就在这一次同学聚会即将结束时专门开了一个会,经大家郑重考虑和认真讨论,最后作出到2010年(师专毕业五十周年)结束这样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的重大决定。然而大家余兴未尽,又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无锡、常熟再相会、再相聚。2011年无锡聚会时,经范一平同学提议为弥补不再大规模聚会的缺憾,建议大家动手出一本“纪念册”。这一建议得到了到会的同学们的首肯,并在2012年常熟最后一次聚会时,认真部署,得到了落实,以此作为我们常相思、常相忆之珍宝。

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过了四十多年后我们又有一起享受这十多年相聚的今天。我在想,如果真的有来世的话,我们还会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