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农场劳动有感

 

杨建昌

 

三天的劳动时间过去了。当我们中文八五级(2)班的同学们踏上归程,开始议论这劳动的三天,开始把话题从劳动扯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我却还在想,还在想……

我在想着这既苦又累的三天。这三天我们确实留下了许多汗,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更主要的,在这短短的三天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在这三天里,翻地,种菜,收稻,脱粒,拔萝卜,打牛草……我们都干过。手上磨出了血泡,肩上压成了肿块,腰也酸,腿也软,累啊,实在是累。然而,最令我感慨的还是面对着稻谷引起的遐思。

那一天,太阳始终没有出来,加上前些时候下过几场雨,田埂上的水稻早已淋得湿漉漉的,这给我们的捆稻、运稻带来了困难。湿透了的稻,每个足有五六斤重,挑是挑不动的,只能两个人一起抬。终于,我们踩着烂泥一步一步、一捆一捆地将稻运到了脱粒场,我们的脸上溢满了劳动后的喜悦之情。

惊喜之余,我忽然想起了学校食堂里的泔脚缸。那里有倒掉的剩饭,有吃了一半的面包,有挖去里面的心只剩下壳的馒头……想着,想着,我仿佛看到了仍在泔脚缸里的一穗穗、一颗颗稻谷,仿佛看到了我们费了很大劲收回来的谷子象垃圾一样被仍掉。

也许有人会说,饭菜票是学校发的,我吃自己的一份,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管它浪费不浪费,可惜不可惜。

诚然,在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无须讳言人们的消费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还会更好些。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浪费。须知,社会的物质财富是劳动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作为大学生,我们难道能无羞无耻、大手大脚地浪费国家、人民给予的钱财?祖国抚育了我们,人民喂养了我们,难道我们只能哆声哆气地伸手要,而不去珍惜我们所得到的?

有位从乡下插队回来的青年说过:“以前,我并不懂得珍惜粮食,来到农村或亲自播种,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于是,就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或许,只有经过了艰苦的耕耘之后,才能更珍惜那得到的东西,而我们也正是在劳作中,逐步领略到这一真谛的。

同学们,当你嚼着香甜的白米饭,你可曾想起稚嫩的禾苗是怎样变成金色的谷子,变成你手中的食物的?我想,倘若你理解了这一点,大概不会毫不吝惜地把整只的面包、整两的米饭倒掉吧。

1986325日总第2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