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我把教案当“摆设”

周新源

 

十八岁那一年我走出校门,一晃快二十五年过去了。我虽算不上是一个成功者,但也能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古训,耕耘于三尺讲台,忙碌于校园内外,甘做一颗铺路石,默默承受,淡泊不争,笑看批批攀登青年,走出幼稚,浩天际,成栋梁。回眸历程,感慨不少,感触颇深,可又不知从何说起。静下心,拿起笔,似乎在课堂教学上有点感悟,冒昧端出,以餮大家,敬祈老师、同学赐教,既是母校50周年校庆的祝贺,也算是自己从教二十五年的纪念吧!

还是学生时,我就可怜那一类老师――拿着教案照本宣科或一只眼睛看着学生,一只眼睛看着教案讲课。在母校念书时,有幸碰到了最让我佩服的是一位分析化学老师——陈中华(具体名字请编辑核实一下)。他走进教室,把教案端端正正地放在讲台的左上角。边讲课边在黑板上信手写着,小数点后面一长串数字一口气写出来,精彩的内容娓娓道来,不知是心算出来的,还是背出来的,我发誓要成为他那样的老师。

有人说,课要上得精彩,备课是第一位的。因此,写好教案是最重要的,照教案实施是最关键的。而陈老师的教学形象一直激励着我,教我把教案当成了“摆设”!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是不是好教案,不只看形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合,书写是否端正,字数是否足够,而是在于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它似工程的蓝图,更似电影的剧本,然而又不是蓝图、剧本。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手捧教案,照“案”宣科,那是在作报告,而不是在上课(现在作报告也提倡交流、对话)。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因此,作为备课的文本载体――教案,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传递出教师的教学理论,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思想。教师应该把教案内容熟记内化,但“教案”毕竟是一种“预设”,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临场教育机智的发觉,适时、适当地调控,选择出内容、方法、手段的最佳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实现素质的生成性发展。看教案上课的教师是没备好课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完全按教案上课的教师是专制型、懒惰型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为两者都不能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不能产生高的教学效率,甚至还会产生泯灭学生个性发展等负面效应。其实,编写教案是为了不用教案。我们不难发现,好的教师上课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教案本轻轻而自信地放在讲台的一角,让教案成为一件由教师心血凝聚成的精美“摆设”。

教案在教师上完课后,它可以是废纸,可以是珍品。我把教案看成是自己的作品,而且是珍贵的作品。我看重它并不是因为它的价值有多高,而是因为它是我自己的真实付出的结晶;我注重它的外观整洁,字体工整,表格规范,图示漂亮,是因为这些都由自己一笔一划写或敲出来的。我喜欢用22K的活页纸备课,右侧五分之一处画一条红线,线的左边写教案,右边写备注,把它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加工,字斟句酌。一个学年下来,整理成册,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因此,我总让教案成为办公室中的一件值得玩味、值得珍藏的“摆设”。不管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要求、评价制度等有没有变化,我总会对原始教案仔细推敲,认真修改加工,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既省去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又很好地借鉴了原来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用来深入思考。

编者注:周新源,男,196411月出生,19819 月就读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生化专业,后接受继续教育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现任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组组长,副研究员。

他先后在太仓市浮桥中学、太仓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太仓工业学校、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历任太仓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副校长、太仓工业学校校长、太仓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是太仓市十三届人大代表,太仓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职教通讯》理事,中国西部教育顾问。还是太仓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先后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

他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职业教育研究。在学校管理中,倡导“助学生成才,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以“为你的就业提供教育”作为使命,全力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人,其主要经验以“在改革发展中铸就辉煌”为题在《职教通讯》上发表。在职业教育研究上,主要注力于“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和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了“订单式”、“自主式”、“应用式”三种创新样式,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近五年来,发表、获奖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在江苏省有关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五篇;在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上发表文章五篇,多次在省、全国职教论坛上演讲,多次到东南大学等高校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