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激情的教师

朱瑞春

 

说到教师教育能力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提到激情;细看周围成功的教师,很少不是富有激情的教师。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有这样几句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构画出的是学生眼中理想的教师形象——一个为教育敢于承担责任的教师。笔者认为,这种形象的核心或许就是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萌生诗意,可以形成机智,可以激发活力,可以保持恒心,可以演绎责任。

常听不少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难教,现在的教师难做,做教师累,身心劳累。这样的教师也许非常敬业,甚至任劳任怨,但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是学生眼中理想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因而也注定成不了优秀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也承担不了面向未来的责任。因为,这样的教师缺少激情,墨守成规,凭经验教书,这样的教师不会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更不会痛苦着学生的痛苦。

激情的教师用激情诠释责任,用生命拥抱教育,使自己的身心与教育融会一体,与自己的学生心有灵犀;激情就是教师用自己永远年轻的心与学生的心一起跳动,用自己的智慧催生学生的智慧,酿造学生的感动;激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魂牵梦系,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和面临责任时勇敢的面对。

激情缘于对未来的责任,对学生的包容和热爱。将自己的工作作为无可奈何的选择,作为获取报酬的一种手段,工作只是为了报酬,这样的人注定不会产生激情;不会包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永远心存戒备,甚至心存厌恶之情的教师也不会产生激情。教育的平等、公正,才是产生激情的基础,激情永远只属于对学生包容和热爱的教师。 

每个老师都不可避免地会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细细剖析,这样的学生大多也只是行为的问题。缺乏激情的老师总是过度强化“问题学生”的负面作用,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的厌恶之情,即使有偶尔的表扬认可也极少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责任的教师更是对这样的学生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结果一次次地向学生传递着明确的信息:自己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人。于是,与教师对着干、破罐子破摔就成了“问题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无奈的选择。

激情的教师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总是以认同或者宽容作为前提,把“问题学生”的转化看成是自己崇高的责任和使命,用真情赢得真情,以尊重赢得尊重。学生情绪激动甚至怒发冲冠时,你若多一些倾听,给学生一诉委屈的过程,他就可能在谈笑间一泯恩仇;你若横眉冷对、暴跳如雷,他就会和你刀光剑影、针锋相对。激情是催化剂,能够唤醒麻木的心灵;激情是魔术师,她可以使倔强的人会变得温顺;激情是清醒剂,能够在人近乎疯狂的时候唤回理智。

用全身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在热爱学生中让激情飞扬,在一次次教育的反复中留住激情,在一次次倾心的付出中守住责任。于是,工作就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在快乐中工作,在激情地工作中尽情享受快乐。

激情缘于对生活的敏感,对自己的自信和悦纳。激情就是教师张开双臂微笑着拥抱每天全新的生活,激情的老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觉得生活是新的,太阳是新的,永远对生活带有浓厚的兴趣。

激情的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一切,会在乎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激情的人是敏感的人,是能在问题成堆的时候,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情,永远对解决问题保持最多的自信;激情的人就是在没有问题的时候,永远在寻找问题,永远能找出问题的人;激情的人还必须是充满自信的人,有“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激情的人永远对自己的工作有最清晰的目标和必胜的信念。

喜欢动辄以经验论英雄的人,喜欢以过去为荣耀的人,往往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社会发展渐行渐远,他们封闭自己,一点点在噬食着自己的激情,非但自己与激情无缘,还会窒息空气扼杀别人的激情,让自己和受教育者一起变得“未老先衰”。激情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常葆青春的人,一定是一个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始终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动人,他博古但也能通今,引经据典又能引来活水,他体现成熟的魅力又不乏年少的天真,他的语言总是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他的语言中会时不时出现孩子们才有的“专用术语”;他会善待自己,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关注的一切,他会用孩子的目光来看世界,他更会用激情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感动着周围的世界。

做一个激情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做一个传播激情的使者,做一个播种责任的园丁,我们的校园将因为有更多激情的教师而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乐园,我们的学校也将因更多有责任的孩子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基石!

编者注:朱瑞春,男,19652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张家港市生物教学能手,现任张家港市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19839月至19857月在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学习,199212月至1995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本科函授并取得本科学历。自苏州师专毕业后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工作后有数十篇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其中,200112月《创新教育要选准突破口》一文发表于《生物学通报》,并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20053月《构筑班级管理的网络平台》发表于《班主任之友》,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同时该文还被收录到著名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20075月《以责任德育为抓手,精心培植学校责任文化》和《打造学校的本土文化》分别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江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