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校友的心声

徐伟荣

 

我忘不了我的母校。我是在经历了十年浩劫、正当步入“而立”之年跨进母校大门的。七八年,我在农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当时我已经是孩子的爸爸了,我的爱人也是“老三届”,为了抚养孩子,她放弃了高考,她理解我的心,把最后的读书机会让给了我。十年夙愿一旦成为现实,心中的感受是难以表述的,当我拿到入学通知书以后,一鼓作气冲上了家乡最高的莫崖峰顶巅,说不清是悲是喜,似痴似狂,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仰天长啸,恨不得掏出拳拳赤子之心,呈献给祖国母亲,呈献给敬爱的党。

一进学校,碰到了一大群与我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同学。这是一批特殊的大学生:唇边的胡子和眼角的鱼尾纹是我们共同的标志,有的甚至已经谢顶;家中大多已拖儿带女,手头拮据,有时连买本书也感囊涩;然而,我们都共同感受到学习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时机,多读点书。

我希望毕业以后继续搞教育工作,并且要当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因而,我除上好各门基础课外,对教育学和教材分析特别感兴趣。为了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指点,我自告奋勇上台试讲,还应邀到低年龄班级去上示范课。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利用课余时间写了十多万字的半部长篇小说和三个短篇小说。有时候,我整个星期天躲在宿舍里写,连饭菜都由同学带回来吃,这样一天可写上五、六千字,但傍晚时连下楼梯都感到腿软了。我写的这些东西,虽然都没能拿出发表,但对于我目前的文字工作却是个很好的锻炼。

两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地过去了。我没能如愿以偿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却被分配到机关搞文字工作。五年来,基本上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了不辜负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我毅然放弃自己多年来的文学爱好,开始钻研经济理论。通过近两年时间的适应和锻炼,在把握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给农村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的脉搏的基础上,我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写了十多篇论文,陆续在全国各类专业杂志和书籍上发表。然而,越是想多干点事,就越是感到知识的不足。我是多么希望再有一次乃至更多的读书机会啊,但我也明白,人的一辈子是不能在学校里度过的,现在正是我为党、为人民作贡献的年龄,今后只能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了。

然而,我还是忘不了我的母校。每逢我出差来到虞山,总要到学校里转上一圈,拜望一下老师。有时候,望着活跃在球场上、阅览室里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在校同学们,便不禁回想起自己读书的一段坎坷经历。两者相比,他们是多么幸福,简直是天之轿子。珍惜在校的每一寸光阴吧!一个人要真正引起强烈的读书欲望,往往在失去机会以后。这是一个老校友的心声。

编者附语:徐伟荣,八O届中文科毕业生,当时在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工作,兼任苏州市乡镇企业研究会副秘书长。发表了很多经济研究论文。其中关于塘桥乡小城镇建设的文章被收入《中国经济年鉴》和《来自实践的报告》等书。

19851125日总第17期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