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歌创作谈

王小龙

 

校歌,是一个学校的声音形象,校歌,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呈现,校歌又是学校凝聚力的有力象征。

为了在我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升自己的品牌,也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50周年校庆,更为了凝聚人心增强活力,校党政在2007年初开始筹措校歌创作活动。创作过程分为歌词创作和歌曲创作两个阶段,分别于2007年上半年和暑期进行。在歌词征集阶段中,学校利用网络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校歌歌词,又经集体反复研究修改,最后形成了如下的歌词定稿:

锦绣江南,古韵虞山,

常熟理工,在水一方。

立本求真,德才兼备是民族希望,

日新致远,止于至善是我们理想。

我们神采飞扬,用青春铸就辉煌,

我们向着太阳,驾长风扬帆远航。

 

锦绣江南,古韵虞山,

常熟理工,在水一方。

立本求真,明德博学做时代俊杰,

日新致远,追求卓越成华夏栋梁。

我们神采飞扬,用青春铸就辉煌,

我们向着太阳,驾长风扬帆远航。

笔者理解,歌词采用复沓的手法,分三层进行抒发:

第一层,点明了我们学校所在的特殊环境。“锦绣江南”是说我们学校是身处“江南”这一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区域,具有“吴侬软语、如诗如画”般的魅力。“古韵虞山”则点明我校置身于常熟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养育着我校莘莘学子。“常熟理工,在水一方”则告诉了我们我校的具体地理方位,现在学校新校区是在昆承湖畔,而元和老校区境内也有两条河流“留春河”和“大坝河”穿校而流。这16个字,将学校的地理位置分大中小三个梯度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第二层,指出了我校立校之本,即我校“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八字校训。这一部分涵义最广,因此分两段加以阐述,两段前后互文,相互补充,将我校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简明清晰地揭示了出来。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为“德”“才”两方面,德即“至善”,而“才”即“卓越”。这样的概括,笔者认为是大写意,大手笔。这样的人才,当然是民族希望、华夏栋梁、时代俊杰,也是我们每个老师和莘莘学子的“理想”了!

第三层集中展示了我校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特别反映出了我校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朝气,那就是,我们是满怀希望的,我们是奋发昂扬的,我们的明天一定会灿烂辉煌!这一段非常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可以说,这一歌词,将我校的基本面貌和奋斗目标包含其中,又不失青年人的蓬勃朝气,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词作。

七月中旬,学校启动了歌曲创作,据笔者所知,学校共约请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四位老师进行创作。最终,笔者的创作在两轮筛选中获得通过,这使笔者深感荣幸。在此,笔者愿意将自己的创作构思向我校师生作一汇报,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传唱这一作品。

刚开始接到歌词定稿后,笔者一方面觉得这一首歌词创作得很好,另一方面,又感觉为它谱曲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歌词作品每一段两头词特别少,而中间却比较铺陈,这样的“纺锤形结构”是歌词当中较少出现的结构,也是每位作曲者比较头疼的结构,比较难以谱好。另外,这一歌曲的基调也较难定夺,当时的歌词有提示“要抒情、能合唱”,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有江南柔美风格,另一方面要有群众歌曲的感觉。笔者经过反复琢磨后,认为这一提示应该可以拓宽理解:我校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应该以这一群体的总体精神面貌为基调。因此,采用进行曲速度和风格谱曲是笔者的首选。另一方面,我们理工学院依山傍水,又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应该在校歌曲调中透露出一种雄浑沉静的古风。所以这首作品应该较普通的进行曲稍慢些,并带有一种“豪迈”的感觉。这是笔者创作前给该曲定下的基调。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歌曲,笔者觉得是有一些“匠心”蕴藏其中的,试作分析:

一、结构安排与旋律特征

本校歌的结构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主体部分是一个四句结构的开放性乐段:第一二句为六小节,三四句为八小节。副歌部分则为两个八小节乐句构成的收拢性乐段。

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是该歌曲的起兴句,都是分两个乐汇呈述的。第一个乐汇,里面有两个节奏组合,×× ×和×.× ×。选择这样的节奏型的原因,是因为江南水乡总是跟划船、摇橹等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的,切分节奏是这一生活场景的模拟,也可以说用音乐的潜在动机揭示了我校地处江南这一特征。而后十六节奏型则是微波起伏的形象模拟,以这样的节奏组合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笔者认为是恰当的。第二个乐汇则保留了其中摇橹节奏而将后一节奏型加以变化(×× ×××|× - - - ),其原因是揭示山的绵长和水的浩淼。第一、二乐句前半部分音高安排以向上走的姿态,从“动机”上就确定了我校积极向上的基调。后面的旋律则跟虞山或者昆承湖的基本轮廓线相呼应,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不严格模进,音高安排采取了递进的方式,意在揭示我校积极进取的一种决心。

第三乐句、第四乐句,笔者处理成内心盟誓的方式。因为这是我校的校训,若处理成喊口号式,笔者认为失之浅白。因此,笔者将每句唱词的旋律音高设计成一个向下的抛物线,意为:我们应该将校训一步步铭记在心。为了使“立本求真”与其后的“德才兼备是民族希望”分开意群,笔者采用了节奏疏密变化的办法,“立本求真”拉开节奏,而其后紧缩节奏,音调向下走,表示渐趋内在深沉,“是民族希望”一句,又从下慢慢向上扬,意味着我们要将校训“外化-内化-再外化”,最终实现它。主体部分结束在开放性的“sol”音上,意味着应该从校训的践行中积蓄实现理想的力量。

可以说,第一乐段既展示了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暗暗在积蓄一股力量,一股实现目标理想的力量。

副歌部分,第五乐句、第六乐句,转换成一种非常明快的、脚步般的节奏型,意味着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实现它。同时,长音则有一泻千里之势,意味着我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是“辉煌”的。两句的旋律基本一致,只是末句的结束音为大调的主音“dol”,意味着我们实现理想的决心是毫不犹豫、不可动摇的。

不带再现的二部性结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做到首尾呼应。笔者采用了核心音调的办法来加强首尾的呼应感。主体部分除了使用江南音乐常用的级进旋律外,还使用了几个四度跳进(do-低音sol,低音lare),副歌部分的高潮正是以此展开的:5 6 | 21 25 | 5― |5―,561 |25|1-|1-,这就是乐汇素材上的呼应关系。另外,笔者还特意安排了主体部分与副歌部分几个相似的音调片断,如主体部分561 |215-|5-与副歌部分的561 |21 255-|5-等等。这样,两段的呼应感得到了加强,使该曲成为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现在的旋律,应该是较好地体现了唱词的意境。旋律线的走向与蜿蜒的虞山、微波起伏的昆承湖的轮廓线是暗合的。内心盟誓的方式处理内含校训的唱词,意味着我们学子不空喊口号,而是力求将校训内化为前进的动力和内心固守的信条。非常明快的手法处理后两句唱词,则意味着我们的学生以满怀激情,去追求辉煌的明天。

总体结构上,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美学。

二、唱词语音与旋律线关系的安排

大家知道,我国歌曲创作面临一个特殊问题,那就是语音与旋律线是否同构的问题。如果不同构,就会出现“倒字”。比如著名歌曲《军港之夜》有一句“海浪你轻轻的摇”,有使人误认为是“海狼你轻轻的咬”的感觉。所以,注意唱词的阴阳上去四声,处理好语音与旋律线的同构关系,不致引起歧义,应该是歌曲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语音与旋律线同构又不是绝对的,它并非一字对一音,而是一句话语势的正确性。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这首歌的歌词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处理不好,会误认为是其它词语,如,“常熟理工”,处理不好会成为“常熟立功”;“立本求真、日新致远”是我校校训,也不能出现倒字,等。

笔者在谱曲时,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格外注意。阴平声字,笔者尽量让旋律音静止;去声字,则让旋律线由高到低音,成下降型音型。比如“立本求真”,“求”是阳平字,笔者将它安排在高音位。“飞扬”、“太阳”的处理方式也与此类似。现在,应该说,在这首歌中明显的倒字是没有的。该曲可慢唱、可快唱。慢唱抒情古远,快唱激情飞扬。G大调,音域由低音5到中音6,一层层波浪式推进到高潮。

有人会问,你谱写这首歌,之前能考虑那么多吗?是不是有点假,牵强附会?笔者在这里说明,谱写歌曲时,笔者的确是凭直觉写成的,但笔者认为,直觉是日积月累的产物,是个人感悟和长时间积淀形成的艺术感知能力,它是可以被分析的。笔者是校歌的谱曲者,同时,笔者又是一个还算不坏的音乐理论老师,事后,笔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反刍、回味,作出了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诠释。见仁见智,也许其间确有不当,但目的在于使大家从各个侧面理解这首歌曲作品,从而更好地演绎它。

因此,不管是校歌曲谱还是这篇诠释文章,还希望广大师生多多批评指正。也衷心希望我校能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2007年1220日总第42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