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物语:校门口

周 宏

 

转眼间“往事”专栏开设已经有一年了。这几年学校事业飞速发展,人员的流动、校区的变换、一件件喜讯的出现,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与此同时也催发着许多人对学校几十年历史的忆恋情感。面对着高楼大厦,人们回想着当年的简陋教室;行走在柏油马路,人们激动着当时的九曲小桥。他们在追寻着昨日与今天的联系,体会其中的缘脉。朋友聚会,酒茶之间人们兴奋地在时光隧道中穿梭。我常常为之而感动。适逢我校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于是我萌生一个想法,在校报上办一专栏,刊登回忆学校发展中的人事物的文章。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晓原君。他兴奋不已,自告奋勇担任栏目的主持人。我们一起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领导也表示大力支持。在去年的金秋,《常熟理工学院报》“往事”专栏开栏仪式隆重举行。一年多来,承蒙各位老师的惠赐,“往事”专栏办得红红火火。

革命最终是要革到自己头上的。这是每一个革命者都心知肚明但又往往不愿面对的铁的原则。现在轮到我被“革命”了。编辑部友好的催要让我不好意思再躲避自己放的火了。

 

校门口

我是1983年毕业被分配到学校的。当时母校开出的派遣单上写着“单位: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我到苏州东南西北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无奈中我打电话给母校,母校的老师说,如果我找不到就回来,重新分配。带着一点沮丧我搭上回南京的列车。凑巧的是在列车上遇到一位常熟的中学教师,他告诉我,苏州师专在常熟,以前叫地区师范。地区师范我不仅知道,而且我有同学就毕业于此。到南京后我没有回母校就打道回府。同学一知道我要到他母校工作,就提出陪我一起到常熟,我去报到他去访师。

下车了,我踏上了常熟的土地。这是我第一次到常熟。之前甚至常熟这个名字也比较少听到。如果说有印象的话,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曾在1982年播出的“请到常熟喝杯茶”专题纪录片。当时的感觉就是常熟很美。我的同学很狡猾,怕我说常熟小,就领着我大绕路,从总马桥、南门大街到县南街、西门大街,然后进庙弄到翁府前学校。后来知道其实车站到学校还是比较近的。

当时,师专的大门是朝北开的,以前的门牌号是翁府前7号,在文革的时候也叫过师范路1号。大门不大,靠西还有一个小门。门柱上挂着一块由时光老师写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校牌。走进大门直接看到的是一个花坛。这个花坛里放着水草养着金鱼,而矗立于花坛上的是一块太湖石。如此花坛使校园给人们以江南花园的印象。它一方面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第一感觉,另一方面遮盖了后面的景色以显示出校园景色的层次性。大门与花坛之间是一块当时看不小现在看不大的场地。场地的西边是两层楼的小房子,底楼是传达室和收发室,楼上是学校电话总机房和广播站。底楼外墙上有一块黑板,是写临时通知的地方。场地东边是一排广告栏,是当时学校发布重要指示的阵地。广告栏后面是一幢红色的两楼建筑,人们一般叫它为“行政楼”。“行政楼”底楼由西向东依次为医务室、财务处、总务处、文印室、教务处。二楼由西向东依次为人事处、组织部、校办,然后是学校领导的办公室和一个不到80个座位的会议室。当时全体教师大会就是在这个会议室举行的。底楼教务处旁边有一个洗手间,洗手间里有两个颇有艺术性的字令我记忆犹新——“慎独”。呵呵,这两个字放在那里的确有意义,在洗手间当然是私人性的事情啦。行政楼朝南是一排高高的水杉,树叶浓密,颇有庄重幽深的味道。

我记得这个场地有一个名字叫校门口。一般来说,校门口指的是校门外面的地方。但是因为校门里面的场地比校门外面宽敞,所以就移位了。校门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每到傍晚晚饭后只要天气好,总会有一些老师聚集在一起聊天,国家大事空着聊,学校大事泛泛谈,生活小事具体说,其乐融融。有的老师还不时把一些珍贵的东西在这里亮相,大家围着细细品味。我记得有一天晚上,一位老师把开放的昙花放在校门口,请大家观赏以分享他的喜悦。

每当新生报到的时候,校门口就变成了欢腾的海洋。各个系搬出了桌子、凳子,拉起旗帜和标语。撑起的牌子上写着新生的名字,几个老生拿出大哥大姐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坐着或站着,充满着期待。当时每年入学的新生不多,所以接待工作是很看重的。老师们也会不时地凑热闹,看看是否来了自己的同乡。新生到了校门口就等于是贵客来到学校,几个学生迎上去帮忙拿行李,老师迎上去问长问短,充满了热忱。新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下子就挥去了离家的忧伤和路途的劳累,离开了一个家,又回到了一个家。真好!

1984年35周年国庆。校门口布置得极为喜气。且不说门上面的大红庆祝标语,就看看门口四处摆放的鲜花就让人陶醉。每到节日,学校里花房的师傅就会用鲜花装扮学校,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其他学校在这个方面觉悟得似乎比我们晚了许多。说实在的,2002年母校的80周年校庆的鲜花装扮还不及我们学校的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校园的确可称得上是一所花园式校园。花房的师傅极有技巧,摆放的花总是花露欲滴,充满着生机与美丽。身处这样的校园自然就生发出惬意。国庆那天学校开了几个教室播放阅兵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阅兵式,令人激动。所以,傍晚,校门口聚集着不少老师,兴致勃勃地谈论着阅兵式的方方面面。天色越来越黑,但老师们根本没有结束的意思。突然北面传来隆隆的炮声,市体育场开始放礼炮了。礼炮声与老师的笑谈声在此时汇成一曲动人的歌。

90年起,学校开始逐渐转移到元和校区,校门口慢慢冷清了。但人们还是愿意傍晚在校门口三三两两地聊天。这种习惯一直到学校全面撤出老校区,校门被封才无奈地终结。但校门口的温馨却留下了。今年秋天,八五级干部班的毕业生回校,不少人到曾赵园都去寻找往日的校门口。

20071213日总第42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