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箱寻宝献给母校

侯成军

 

我是个货真价实的“老师专”。1958年创办苏州师专,我是首届学生;1960年毕业,我留校了,是师专的教师;1962年师专撤销,我这才离校转入中学任教,直至1992年离休。离休十余年来,我经常义务地参加多项社会活动,先后有幸地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江苏省“全省老干部先进个人”,不仅未给母校丢脸,也算为母校争了点小光。

1998年母校40周年校庆,我无比兴奋,在家翻箱倒柜,找出了以下校史纪念品,作为“历史文物”捐献给学校:

一、校徽:一枚是布校徽。学校创办之初来不及做金属校徽,临时以长方形的布条盖上蓝色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印章作为校徽。还有两枚金属校徽。一枚白底,一枚红底。前者是我学生时佩戴的,后者是留校后佩戴的,都有着“苏州师专”字样。

二、照片:包括我们首届文史科第一班全体同学的毕业照一张;欢送几位提前毕业同学的照片一张(因当年中学师资紧缺,部分同学提前“实习”即赴任,直至最后才一起参加毕业典礼);我是共青团师专团委委员,故还有全体团委的合影一张。

三、学生证:这张学生证也有特殊之处,因当时条件所限,它没有任何彩印封面或外套,白白的几页纸似乎格外朴素。加上盖钢印时又用力过猛,照片上的半个钢印圈也与整体“脱离关系”而翘了起来。

四、剧本:我校曾赴宁参加江苏省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节目是小歌剧《送肥下乡》和话剧《明天献礼》。我在话剧中扮演角色,珍藏有该话剧的油印剧本,为纪念校庆我割爱将其捐赠母校(歌剧剧本曾在《江苏戏曲》发表)。

五、招生简章:母校印发的招生简章(不是59级就是60级招收新生时用的),当时不论纸张和印刷都算“精美”了,配上几幅校园照片,称得上“图文并茂”。上面除介绍学校简况外还刊登了几篇文史、数理、生化各科学生的特约文章。

六、公用信笺:几张已经用过的印有“苏州师专”的公用便笺,大小相当于一般稿笺的一半,纸张泛黄而粗糙。纸上书写的内容是我写的散文诗,针对当时贯彻“八字方针”学校即将停办,大家应如何正确面对的。

七、民谣:学校组织文史科的师生去唯亭乡下采风,选了几首那时摘抄的农村民谣,大多反映“大跃进”时农民的豪言壮语。

八、剪报:当时首届同学都参加了长时间的学工学农活动。我在《新苏州报》副刊发表过短诗反映了这一情况。一首《煤海夜战》是反映文史(一)、(二)班去苏州火车站突击运煤时的情景。另一首《秋收组曲》则是在吴县郭巷劳动后投的稿。

母校收到我的上述捐赠品后表示欢迎,我撰写的回忆校史的文章《母校四十载  回首忆当年》也刊登于58日的校庆专刊上。在得知我们首届文史一班将有好几位同学将至常熟参加校庆活动后,学校特地派了专车到苏州接送,让我们深深感动。纪念会上,母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些资料,还发了一枚装饰精美的纪念币,上面镌刻着“求实奉献”和“常熟高等专科学校·19581998”等字样。因身体等原因未能前往的当年的校党委书记吕亚声和团委副书记万云霞两同志,他们的纪念品,还是由我带回苏州转交的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母校的50华诞又将来临,半百校庆更会吸引咱们这些首届校友。届时我们定会再次重返母校祝贺,但愿大伙重聚校园,重忆往昔,重温旧情,重祝母校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作者侯成军,生于1932年,苏州人。1949年参军,历任连队文化教员、副政治指导员、团机关干事和师机关秘书,曾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立过五次功。1958年至1960年在苏州师专读书,毕业后留校。1992年在苏州市第三中学离休,又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两次被评为省级“先进个人”。)

(2007年5月31总第4004)